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当前,国内能源电力企业正积极探索与行业转型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资源禀赋、负荷特性、网架结构各具特色,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路径选择也各有差异和侧重。江苏位于华东腹地,经济发达、GDP总量居全国第二。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和传统能源资源小省,江苏是国内典型的受端省份,近年来火电增量有限,需要加大区外电力入苏力度,缓解保供压力;作为沿海省份,江苏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预计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开发潜力超过1亿千瓦、分布式新能源也存在1亿千瓦的发展空间,对新能源消纳和用能价格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出口型企业众多,绿色生产诉求强烈。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何回应种种复杂而多元的社会需求?在多重约束之下,江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空间和重点何在?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江苏电力”)以“两个战场”“两条主线”的战略思路破题。在接受《中国电力企业管理》记者专访时,国网江苏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谢永胜阐述了其对主干网、配电网“两个战场”,以及大规模区外受电能力提升和省内集中式新能源消纳、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和多元负荷互动“两条主线”的深度思考与深刻认识。
在谢永胜的观察与思考中,各地主干网的升级围绕保障电力供应基本盘的核心任务,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发展思路,而配电网变革与终端能源消费形态变革骨肉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基础相对薄弱的配电网既要直面分布式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型负荷接入的新要求,也要直面支撑主配微协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挑战,迫切需要电网企业主动拥抱技术形态与管理模式的升级重塑,带动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统筹规划、转变观念,共同推动配电网变革深度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普适化的现代智慧配电网发展思路。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道必答题。而配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配电网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谢永胜:配电网是传统电网的末端环节,但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配电网愈发成为了电网发展的前沿阵地。推动配电网绿色智慧转型,既是承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地践行“双碳”目标、推动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能源局提出,分布式智能电网是“以实现分布式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消纳为目标的智能电网,主要领域在配电网”,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深入推进,将形成“分布式”与“大电网”兼容并存的电网格局,凸显了配电网发展的重要性。党中央和国家部委的决策部署,为配电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指明了新方向。
从落实国网党组具体要求来看,在国家电网公司2023年职代会上,辛保安董事长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更好地适应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发展需要。在近期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与新型能源体系》专著中,辛保安董事长对电网理论、形态、技术、产业、组织创新进行了前瞻性的论述,明确了电网“五化”路径,指导配电网从传统向现代升级、从数字向智慧升级。国家电网公司对现代智慧配电网的细致安排,为配电网实践探索确立了重点。
从服务江苏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实际来看,近年来,江苏分布式光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今年1-9月平均月净增90万千瓦,截至9月底总装机达2394万千瓦、位列国网经营区第4,最大出力达1485万千瓦。考虑到分布式光伏相比于集中式具有不可调控特性,大量分布式光伏投运后,自发自用将直接影响网供负荷特性,不能消纳的余电上网部分将加剧分区平衡压力,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潮流反向重超载问题,进一步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深入挖掘负荷侧平衡调节潜力,保障就地就近消纳。当前江苏10千伏及以下电网接入用户负荷峰值1.1亿千瓦,其中,省内分布式光伏主要接入的园区、乡村等地,负荷峰值约为4600万千瓦。在春秋典型日午间、节假日光伏大发时刻,分布式光伏主要接入地区的负荷分别降低至2200万千瓦、1700万千瓦,勉强能够实现光伏就地就近消纳。但是,在苏北等负荷低密度地区,已经出现潮流倒送情况,累计有1063个配电台区出现潮流反向重超载问题,需要抓紧提升配电网承载力和用户侧调节资源的聚合能力。
预计到2030年,江苏分布式光伏装机将超过7500万千瓦、远超“十五五”规划目标,分布式光伏最大出力可能达到5000万千瓦。在春秋典型日午间、节假日光伏大发时刻,分布式光伏主要接入的园区、乡村等地10千伏及以下用户负荷约为3300万千瓦、2900万千瓦,远不及分布式光伏最大消纳需求,预计全省将有2.46万个配电台区出现潮流反向重超载问题。届时,在时间维度上,全省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将出现由午间分钟级向日间小时级延长的潮流倒送等问题;在空间维度上,将呈现由苏北局部地区向全省大范围地区蔓延的消纳困难局面,需要超前布局、提前应对。同时,省内电动汽车等多元负荷快速发展,对配电网增强智能互动能力带来了更大挑战,也对精准调控各类可调节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果按照传统做法,在电源侧、电网侧配建储能可提高系统调节能力,但投资大、成本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用户侧调节资源空间大、成本低。在分布式新能源集中接入的园区、乡村等地,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可有效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需求,最大程度压降配电网潮流倒送水平;在负荷集中、分布式新能源较少的城市中心区域,挖掘用户侧调节潜力,可为主干网消纳新能源、调峰调频提供资源支持,助力电网安全高效运行。为此,充分发挥配电网联通主干网和用户侧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可有效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和多元负荷互动需求。
基于上述背景,国网江苏电力进一步提高了对配电网重要作用的认识,将充分发挥配电网支撑主干网平衡调节的作用,拓展配电网整合调用多时间尺度负荷资源的能力,在运用技术管理手段提升配电网运行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同时,着力打造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运营平台,实现更高水平的源网荷储友好互动,助力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综合最优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您提出了聚焦主干网、配电网“两个战场”,高标准推进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构想。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思路轨迹,尤其关于配电网,您是如何思考的?
谢永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是要结合各地的能源资源禀赋,从电网建设运行实际出发,逐步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多元负荷广泛接入后的挑战。基于此,国网江苏电力提出了以主干网、配电网“两个战场”统筹推进江苏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
主干网一直以来都是电网行业关注的重点。作为电力资源配置的主干道,主干网需要满足能源结构绿色化调整、新能源尤其是集中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运行需求。以江苏为例,主干网需要着重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解决区外来电引入支撑电力保供问题。江苏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用电需求始终保持增长态势。预计到2030年江苏省内最高负荷1.76亿千瓦,存在4400万千瓦的增量空间。但受资源禀赋限制,“十五五”期间省内新增煤电还存在不确定性;燃气高度依赖省外输送,顶峰能力受限;省内水电、抽水蓄能不具备规模化开发空间;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能力。预计江苏电力平衡可能还存在缺口,需要加快推进外电入苏,通过电力资源互济,缓解电力保供压力。
二是解决省内北电南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江苏省内具有明显的源荷逆向分布特征,苏南地区面积约占全省的27%,GDP、用电量却占全省的约60%,电源装机、发电量占全省的42%、46%,早已呈现明显的北电南送电力流。在新能源大发的特殊时段,现有的10回500千伏北电南送过江通道电力流可能会逼近物理输送能力极限。未来省内90%以上的新能源位于苏北地区,需输送至苏南地区消纳,北电南送潮流压力进一步凸显。需要探索应用嵌入式直流、柔性输电等技术,构建交直流协调发展、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的主干网架,满足省内电力需求。
三是解决主干网调节能力提升问题。江苏沿海区域新能源资源丰富,预计2030年集中式新能源装机将超过6000万千瓦、远景具备1亿千瓦开发潜力,亟需加强新能源高渗透率环境下调节能力研究。省内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迅速,短期内配电网难以全额就地就近消纳,倒逼主干网提供调节资源支撑,保障电网动态平衡。为此,需要深入挖掘多时间尺度调节资源,一方面,推进省内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和抽水蓄能建设,合作开发省外优质抽水蓄能资源,释放传统电源调节潜力;另一方面,推动新型储能优化布局,创新探索电化学、压缩空气、飞轮储能等应用场景,引导“集中式新能源+储能”合理配置,挖掘电力系统调节新潜力。
四是解决“双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问题。随着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加速发展和推广应用,电力系统低惯量、低阻尼、弱电压支撑等特征更加明显,电网故障形态及连锁反应路径更加复杂,故障特性难以预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风险增加。2023年8月发生的巴西大停电事故,事故扩大原因就包括大量集中式风电脱网引发的负荷损失,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后电网安全运行的难题。因此,主干网要持续探索虚拟同步机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惯量支撑能力,保障“双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主干网的重点任务,都是国网江苏电力一脉相承扎实推进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围绕这个主战场,提高区外受电能力、支撑新能源集中式开发利用、加快新型储能规划布局、深挖调节资源空间,推进主干网全面升级。
较之于主干网,配电网是一个“新”战场,尤其在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整体调节能力提升上,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更加复杂。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解决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发输配用”模式中,配电网作为电网末端环节,承担着单向配送电力资源、保障“最后一公里”可靠用电的作用。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为满足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目标,配电网还承担着挖潜用户侧调节资源、引导源荷双向互动的职责,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目前对配电网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前瞻思考不到位,试点示范不够丰富,未能形成指导配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的系统性方案。
二是解决分布式新能源规划布局研究还不到位的问题。面对大规模、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需求,目前各地市还缺乏明确的规划指导。一方面,分布式新能源规划布局亟需出台,需要结合各地资源禀赋、负荷水平和电网基础,统筹优化新能源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指导配电网适应性改造升级,更好地支撑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另一方面,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的权责界面有待明晰,目前没有强制分布式新能源配备储能的政策要求,需要电力系统为其提供调节服务和安全稳定服务。而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后,电网售电量不会增加,由此将推高整体输配电价,实质上是将分布式新能源的调节成本转嫁给了全体工商业用户,这需要研究探索更加合理的成本分摊模式。
三是解决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方案研究还不到位的问题。用户侧调节资源挖潜空间大,但相关资源开发方案不明确,现有灵活性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形成聚合效应,无法有效发挥应对新能源波动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调节作用。从资源基础来看,用户侧调节资源摸排不够全面,空调负荷、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等未纳入常态化调节手段,需求侧响应潜力未能充分激发。从标准支撑来看,电动汽车等多元负荷和空调等可调负荷并网缺乏技术规范与互动标准,制约了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
四是解决主配微协同运行机理研究还不到位的问题。国网江苏电力针对用能方式变革,提出了一种新的资源聚合模式——微能源网。微能源网是微电网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物理上聚合分布式新能源、电动汽车、可调负荷等各类电力资源以及制冷、制热需求等用能资源,实现光储充一体、冷热电联供;控制上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区域内部可调可控、自治平衡,进而与主干网、配电网高效互动,支撑全网平衡。但当前对主配微协同的运行机理、技术路线研究还不到位:微能源网能量自治模式有待攻关,需要推动新能源发电和内部可调资源相匹配,实现就地就衡,减轻配电网消纳压力;微能源网功率互济机制有待探索,需要整合内部秒级、分钟级、小时级等多时间尺度的调节能力,主动参与电网功率调节,实现互补互济;微能源网稳定支撑能力有待挖掘,需要探索微能源网调频支撑、惯量支撑的创新手段,共同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五是解决配电网数字化支撑能力研究还不到位的问题。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和多元负荷接入后,配电网发展呈现高比例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电子设备规模化接入和交直流互联的新特征,亟需运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源网荷储智能互动需求,但目前配电网数字化转型仍有诸多难点需要研究攻关:配电网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有待提升,自动化终端布点需要优化,数据采集能力不足,信息物理平台需要迭代升级,尚未实现配电网“可观测”,难以支撑数据的实时交互、电网故障的精准控制、电力设备的高效调节;配电网数字模型需要完善,尚未实现新主体“可描述”,对微能源网、虚拟电厂等缺乏仿真分析能力,制约了新型用电负荷互动;数字化应用场景有待拓展,尚未实现各类要素“可调控”,需要进一步探索适用于主配微协同的调度运行体系、各类新业务的技术管理支撑体系。
六是解决配套政策支撑体系研究还不到位的问题。通过配电网开发用户侧调节资源,离不开政策机制的牵引,但目前政策体系滞后于配电网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比如,电力现货市场仍处于试点阶段,负荷侧辅助服务市场尚未全面实施,各类市场机制还不健全,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主体少、参与度低;峰谷电价、需求侧响应补贴等政策不够灵活,限制了按需快速调用用户侧调节资源。新形势新要求下,需要深化现代智慧配电网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研究,推动出台支持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源网荷储高效互动。
因此,相较于主干网发展已达国际领先水平,配电网发展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国网江苏电力将主动扛起使命,加快推动配电网形态、功能、技术等方面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智慧配电网的网架承载能力、运行控制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政策保障能力,奋力开创配电网建设新格局,更好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基于配电网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国网江苏电力计划如何推进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
谢永胜:我们强化问题导向,进一步理清了配电网的建设思路:即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以配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为基础,以促进能源绿色转型为主线,优先开发用户侧调节资源,物理电网、数字电网、微能源网、调度运行、政策创新全面发力,以主配微协同运行支撑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
近期,国网江苏电力对内印发了《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方案》,全面指导配电网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五个突破”,体系化提升源网荷储互动水平:
一是在物理网架灵活适配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夯实安全运行基础。物理网架是配电网的“物理实体”,是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国网江苏电力将全面打造坚强清晰的配电网架,统筹考虑源荷特征和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应用网架改造、储能布局、柔性互联等方案,提升网架承载能力。同时着重补强农村配电网,加强供电能力、供电质量等问题治理,打造农村配电网典型发展场景,不断提升可靠供电能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
二是在数字电网可调可控上取得突破,进一步赋能智慧高效发展。数字电网是配电网的“神经网络”,是促进主配微协同、源网荷储互动的重要支撑。国网江苏电力将加强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研究,融合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和新型负荷管理等系统,打造源网荷储协同控制平台。构建智慧感知体系,优化配电终端布点,通过“最小化采集”和“数字系统计算推演”,实现配电网透明感知。深化多种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形成配电网智慧通信与智慧物联网络。搭建全网统一设备模型,依托企业级实时量测中心,实现跨专业信息同源共享,着力推动配电网运行、业务管理从传统的人工决策向智能感知、数字驱动的精准决策转变。
三是在微能源网汇聚资源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支撑灵活主动响应。在源荷发展的新形势下,楼宇、学校、医院、酒店、厂房都可能演化为并网型微能源网,并聚合成虚拟电厂,共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国网江苏电力将以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水平和用户侧调节资源摸排为基础,深入推进用户侧资源聚合,鼓励光储充、冷热电参与调节,集约化管理海量灵活性资源,充分挖掘调节潜力;还将联合高校、研究院所,共同为微能源网发展提供技术装备支撑和示范应用验证,推广微网路由器、微能源网能量管理系统(EMS)、能源网关等支撑用能行为优化的新型装置,打造南京江宁极客空间等微能源网示范工程,助力微能源网实现能源自治、功率互济,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四是在主配微分层平衡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调度运行体系。国网江苏电力将推动微能源网纳入自平衡单元网格,通过全网+分区+单元网格“三平衡”,推进电力调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来满足新形态下电力的平衡与交换需求,精细化应对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和多元负荷互动难题。
在具体运作中,为满足主配微协同要求,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控制逻辑体系需进行“三大转变”实现功能升级:控制目标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向既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又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转变;调控资源实现由源端向源网荷储各环节转变,将新型可调资源纳入控制资源池,支撑源网荷储协同控制场景下系统平衡调节能力的建设与运用;控制模式由传统的“省地独立、主配分离、集中控制”向“省地协同、主配一体、集中+分散控制”转变,省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安全可靠供电及集中式新能源消纳为目标,“按需按序”调用微能源网资源。市县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为目标,引导微能源网支撑网格平衡。
五是在政策创新研究上取得突破,进一步营造共建共赢的发展业态。政策支持是推进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的关键。国网江苏电力深入分析政府、客户、上下游企业的需求和关切,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主动加强沟通汇报,相关地市已经在充换电模式优化、冰蓄冷空调推广、储能调峰等领域取得了政策突破。后续将持续加强源网荷储友好互动政策机制研究,推动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新业务、新业态发展的能源转型政策。
通过五个方面的突破,预计2025年江苏配电网网架标准化率提升至100%,100%的增量分布式光伏实现可观可测可控;2030年基本建成现代智慧配电网,电网更加坚强智能,微能源网得到广泛推广,主配微运行更加协同,用户侧调节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需求侧响应能力超过1400万千瓦,能够支撑7500万千瓦装机的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消纳。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根据您的设想,需要挖掘用户侧分散的调节资源,打造就地就衡的微能源网,主动参与电力平衡,满足海量分布式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需求。请您详细谈谈,用户侧调节资源开发应该如何推进,如何扩大调节资源空间?
谢永胜:在开发用户侧调节资源方面,德国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参考。2022年德国风光装机、电量占比分别达到55.1%、35.6%,远超江苏31.5%、15.2%的水平,但德国电网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充分消纳,原因就在于充裕的调节性电源和广泛调用的负荷资源。德国打造了2700多个平衡单元,通过实时电价激励和偏差考核引导单元内部自平衡,实现了平衡责任和压力的下放,培养了用户侧聚合新能源和可调负荷的自觉性。近期,德国还将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下移至平衡单元层级,进一步激发了用户侧自发消纳新能源的动力。
为了在江苏实现用户侧调节资源的充分挖潜,国网江苏电力设计了体系化的微能源网建设方案。在用户侧,聚合广泛分散分布的分布式光伏、充电负荷以及相对可调的制冷制热负荷资源,互补互济、就地平衡,将时空不确定的源荷转化为潜在的调节资源池。
例如,快速增长的充电负荷可以成为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的重要支撑。当前江苏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50万辆、充电负荷峰值超过120万千瓦,预计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900万辆,充电负荷峰值超过1000万千瓦。其中,2030年江苏可能拥有800万辆私家车等常规频次充电车辆,取1.5-1.8万公里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按照百公里耗电量20千瓦时、每月充电频次为6次(5天一充、每日充电车辆160万辆)测算,单辆车平均每次充电量约为50千瓦时,所有车辆日充电量约为8000万千瓦时、年充电量达到290亿千瓦时。国网江苏电力2022年售电量6461.2亿千瓦时、省内新能源发电量904.3亿千瓦时,预计2030年售电量达到8100亿千瓦时、省内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如果将私家车充电量全部用于消纳新能源,理论上可提升售电量中清洁电量占比3.6个百分点。
同时,预计2030年江苏还拥有100万辆公交车、网约车、重卡等高频次充电车辆,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统计数据,网约车、公交车、重卡等行驶年里程约为9万公里,平均百公里耗电量25千瓦时,若采用换电模式,换电频次取每日1-2次,日换电量6200万千瓦时、年换电量226亿千瓦时。如果将换电模式全面推广并用于消纳新能源,理论上可提升售电量中清洁电量占比2.8个百分点。
针对充电负荷互动潜力,国网江苏电力积极推广“企事业充电为主+城市快充为辅+社区V2G为支撑”的充电模式,引导充电行为与新能源发电、电网调节需求相匹配。企事业单位车位利用率高、配变裕度充足、充电行为集中在日间,可高效参与互动、支撑光伏就地就近消纳。城市快充主要用于应急,通过价格引导可有效参与电力调节。社区V2G则适用于车网互动的新阶段,待电池技术进步后,引导私家车将电动汽车富余电力参与电力平衡,进一步提高调节潜能。
目前,国网江苏电力已促请省发改委出台午间充电执行低谷电价政策;推动省发改委认可企事业单位建桩模式,支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按10%的比例配建充电设施,并鼓励单位充电桩对公众开放。以上措施有望引导充电负荷峰值从凌晨平移到日间光伏大发时刻,在减少新能源消纳压力的同时,真正实现充“绿色电”、充“经济电”。后续,我们还将持续探索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协同模式。
在电动汽车充电负荷之外,空调负荷以及供冷取暖负荷都能成为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的调节资源。当前,江苏夏季空调制冷负荷超过4800万千瓦,预计2030年可能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目前的商业及公共楼宇空调负荷约为1800万千瓦,中央空调占比达80%,开展节能改造更为便捷。国网江苏电力正在积极推广中央空调改造为冰蓄冷空调等,若全部完成改造,按照每日蓄能6小时、蓄能负荷占空调最大负荷30%计算,到2030年,空调负荷日调节潜力将达到400万千瓦、日可平移制冷电量潜力达到2600万千瓦时。中央空调改造并用于消纳新能源,理论上可提升售电量中清洁电量占比1.2个百分点。
同时,国网江苏电力在工业园区积极推广高效能源站等综合能源项目,并引导电锅炉等工业制冷制热负荷与新能源大发时间相匹配,助力全社会节能降碳。随着政策机制逐步完善,辅以工业蓄能技术调节,预计2030年可能具备500万千瓦的制冷制热负荷调节潜力,按照每日平均调节3小时计算,日可调节电量1500万千瓦时。工业生产制冷制热负荷用于消纳新能源,理论上可提升售电量中清洁电量占比0.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至2030年,江苏大规模发展微能源网,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冷热电联供后,荷端支撑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能力将得到极大增强,理论上可提升国网江苏电力售电量中清洁电量占比8.3个百分点,对应提升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4.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2030年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目标落地。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智慧配电网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体系化推进。能否请您结合国网江苏电力的实践经验,分享有助于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的建议意见?
谢永胜:现代智慧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涉及源网荷储数碳等各方面各环节。国网江苏电力在具体实践中,也是从能源电力行业发展的整体视角,争取在政策机制、电力市场、电网平台、技术创新、试点示范五个方面推动配电网转型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政策机制“孵化器”作用。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面临诸多新事物、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鼓励微能源网、虚拟电厂等业务发展,政策支持最为关键。江苏作为外向型经济省份,即将面临欧盟碳关税带来的产业加速清洁化压力,更需要政策激励来实现“弯道超车”,先行培育符合江苏实际的微能源网、平衡单元发展模式,具备与国际对接的条件,然后持续完善机制促进市场发展,构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的保障体系。
在政策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成本和社会责任问题。从权责对等、社会公平的角度开展相关政策研究,理顺分布式新能源的权责界面,探索对微能源网等平衡单元征收电力系统备用容量费等费用,落实应有的调节资源成本补偿和政策叉补贴责任,引导新业态健康发展,形成“社会共建、价值共享、责任共担”的发展模式。
二要充分发挥电力市场“风向标”作用。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价格信号集聚社会资源,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市场越活跃,各类资源开发才会越高效,微能源网等模式才能越快推广应用。近期,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了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的时间节点,江苏作为第二批电力现货试点省份,国网江苏电力将主动攻关,探索各类市场衔接发展的有效机制。
三要充分发挥电网平台“顶梁柱”作用。电网公司作为配电网建设运行主体,是联系广大用户、海量调节资源、各类电源及相关社会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物理层面,电网公司需要运营好电力网络,提供安全、绿色、经济高效的电力服务,奠定各项新业务发展的基础。在数字层面,电网公司需要发挥独特的数据优势,通过自身的智慧转型,保障电力系统高效运行。在价值创造层面,电网公司需要精准匹配供需、汇聚各方资源,共同建设有助于市场主体培育的黏性生态,有力推动微能源网等新业务发展。当前,国网江苏电力配合政府部门,已经建成了省市两级能源大数据中心、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为企业减碳提供了可感可知的数据服务。我们将结合配电网发展需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好地发挥电网平台满足各方需求、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
四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动力源”作用。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是破解难题的关键。现代智慧配电网建设中,还面临分布式新能源聚合并主动支撑、主配微协同控制、高效率低成本储能等技术挑战,需要推广应用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保障配电网安全经济发展。江苏作为制造强省,能源装备产业、互联网产业发达,有望为现代智慧配电网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国网江苏电力将主动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以电网创新实践助力产业培育,形成产业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电网服务产业升级的互利共赢新形态。
五要充分发挥试点示范“试验田”作用。试点示范是验证配电网技术方案、管理模式、商业策略、市场机制的集中区域,各地结合能源禀赋、电网基础,因地制宜打造试点示范,全面总结推广实践经验,能够起到重点突破、先行先试的作用,为全国电网转型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国网江苏电力已在省内组织推进83个现代智慧配电网示范项目,拓展微能源网云边互联等典型应用场景,以点带面探索配电网转型方案。目前,镇江扬中配电网示范工程已经建成,共建设3套中低压柔性互联装置,投运台区分散式储能,实现光伏高渗透率台区100%绿电消纳;同时探索了绿电交易等创新模式,后续将进一步深化实施、全面推广。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能源电力系统的转型发展,需要我们广泛凝聚全社会合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社会共建”的良好生态。国网江苏电力希望借助媒体途径,将源网荷储互动、安全绿色转型等理念举措传播给千家万户,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凝聚更大合力,为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作出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